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《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月考物理试题》,供大伙学习参考!
1、选择题
1、伽利略在研究工作中开科学实验之先河,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,下列关于伽利略说法不正确的是( )
A.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,提出了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是什么原因;
B.伽利略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为牛顿第肯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;
C.伽利略为了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,第一打造了描述运动所需要的的定义,诸如平均速度、瞬时速度与加速度等;
D.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,运用了逻辑推理、猜想和假说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办法,用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验证了小球的运动速度与位移成正比;
2.2024年11月24日,刘翔在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,以13秒09的赛季个人成绩夺得冠军,连续第三次打破了赛会纪录,成为亚运会历第一位三夺110米栏冠军的选手。关于刘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
A.刘翔在飞奔的110米中,可以看做质点
B.教练为了剖析刘翔的动作要点,可以将它看做质点
C.无论研究那些问题,均不可以把刘翔看做质点
D.是不是能将刘翔看做质点,决定于大家所研究的问题
3.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-t图象,由图可知这个质点的运动状况是
A.前5 s做匀速运动;
B.5 s~15 s内做匀加速运动,加速度为1 m/s2;
C.15 s~20 s内做匀减速运动,加速度为3.2 m/s2;
D.质点15 s末离出发点最远,20 s末回到出发点;
4.人走路时,人和地球间有哪些用途力和反用途力的对数有
A.一对 B.二对 C.三对 D.四对
5、一个实验小组在“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”的实验中,用两条不一样的轻质弹簧a和b,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.下列表述正确的是
A. a的原长比b的长 B. 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
C. 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
D. 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
6、如图所示,AC是上端带定滑轮的固定竖直杆,水平不计的轻杆BC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C点,另一端B拴牢一根轻绳,轻绳下端悬挂一重为G的物体,上端绕过定滑轮A,用水平拉力F拉轻绳,开始时∠BCA=160°,现使∠BCA缓慢变小,直到杆BC接近竖直杆AC.在此过程中
A.拉力F大小不变 B.拉力F渐渐减小
C.轻杆B端所受轻绳有哪些用途力大小不变
D.轻杆B端所受轻绳有哪些用途力先减小后增大
7、用轻弹簧竖直悬挂水平为m的物体,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L.现用该弹簧沿斜面方向拉住水平为2m的物体,系统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也为L.斜面倾角为30°,如图所示.则物体所受摩擦力
A.等于零 B.大小为12mg,方向沿斜面向下
C.大小为32mg,方向沿斜面向上 D.大小为mg,方向沿斜面向上
8、如图所示,当小车向右加速运动时,物块M相对车厢静止于竖直车厢壁上,当车的加速度增大时
A.M受静摩擦力增大 B.M对车厢壁的重压变小
C.M对车厢壁的重压不变 D.M受静摩擦力不变
9、某同学找了一个用过的“易拉罐”在挨近底部的侧面打了一个洞,用手指按住洞,向罐中装满水,然后将易拉罐竖直向上抛出,空气阻力不计,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A.易拉罐上升的过程中,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愈加快
B.易拉罐降低的过程中,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愈加快
C.易拉罐上升、降低的过程中,洞中射出的水的速度都不变
D.易拉罐上升、降低的过程中,水不会从洞中射出
10、如图所示为蹦极运动的示意图.弹性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,另一端和运动员相连.运动员从O点自由下落,至B点弹性绳自然伸直,经过合力为零的C点到达最低点D,然后弹起.整个过程中忽视空气阻力.剖析这一过程,下列表述正确的是
①经过B点时,运动员的速率
②经过C点时,运动员的速率
③从C点到D点,运动员的加速度增大
④从C点到D点,运动员的加速度不变
A.①③ B.②③ C.①④ D.②④
11、如图甲所示,一物块m在粗糙斜面上,在平行斜面向上的外力F用途下,斜面和物块一直处于静止状况.当外力F根据图乙所示规律变化时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A.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渐渐减小
B.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渐渐增大
C.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可能一直增大
D.物块对斜面的摩擦力可能一直减小
2、非选择题。 。
12. 在“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”的实验中,某同学的实验状况如图甲所示,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,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,OB和OC为细绳.
图乙是在白纸上依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,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
A. 图乙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,F′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质测量值
B. 图乙的F′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,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质测量值
C. 在实验中,假如将细绳也换成橡皮条,那样对实验结果没影响
D. 在实验中,假如将细绳也换成橡皮条,那样对实验结果有影响
本实验使用的科学办法是________
A. 理想实验法B. 等效替代法
C. 控制变量法 D. 打造物理模型法
13、 “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水平、物体受力的关系”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.
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之后,其中一次实验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2所示.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,纸带上每相邻的两计数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,按时间顺序取0、1、2、3、4、5、6七个计数点,用刻度尺量出1、2、3、4、5、6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为1.40 cm、3.55 cm、6.45 cm、10.15 cm、14.55 cm、19.70 cm.由纸带数据计算可得计数点4所代表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为v4=________m/s,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=________m/s2.
平衡摩擦力后,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.挂上砝码盘,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,测量小车的加速度.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:
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0.1960.3920.5880.7840.980
加速度a 0.691.181.662.182.70
请依据实验数据作出a-F的关系图象.
依据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-F图线不通过原点,重要原因 .
14、如图所示,水平m=1.0 kg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,从A点由静止开始释放,过B点时速度为2.0 m/s,过C点时速度为3.0 m/s.已知BD长为2.1 m,CD长为1.6 m.
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多大?
斜面的倾角θ是多少?
斜面AD的高度是多少?
15、 从车站开出的汽车,做匀加速直线运动,走了12s时,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,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。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,行进了50 m。求汽车的速度。
16. (14分)如图所示,水平M=8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,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=8 N,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.5 m/s时,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,水平为m=2 kg的小物块,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=0.2,小车足够长.求:
放上小物块瞬间,小物块与小车的加速度大小;
经多久两者达到相同的速度?
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,经过t=1.5 s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.
参考答案:
1、D;2、AD;3、A;4、C;5、B;6、BC;7、A ;8、D ;9、D ;10、B;11、AC;
12、 BCB ;
13、0.4050.756
见图 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 ;
14、5m/s2 30° 1.25m
从B到C过程中,x=0.5 m
由v2C-v2B=2ax
所以a=5 m/s2.
由牛顿第二定律得:mgsinθ=ma
解得θ=30°.
A点速度为零,设从A到B距离为x′
由v2B-02=2ax′
得x′=0.4 m
所以D、A之间的高度为
H=sinθ=1.25m(2分)
15、分析: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,达到速度后,立即改做匀减速运动,可以应用分析法,也可应用图象法。
解法1:设速度为vm,由题意,可得方程组
整理得 m/s
解法2: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。
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,都等于 ,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 ,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= ,解得 m/s
可见,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,很方便快捷,将来大伙应该注意这种解法。
解法3:应用图象法,做出运动全过程的v-t图象,如图所示。v-t图线与t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,故
,所以 m/s
16、2 m/s20.5 m/s21 s2.1 m
小物块的加速度 =2 m/s2
小车的加速度 = =0.5 m/s2
由 得t=1 s
在开始1 s内小物块的位移
s1= =1 m
此时其速度v=at=2 m/s
在下面的0.5 s小物块与小车相对静止,一块做加速运动且加速度a= =0.8 m/s2
这0.5 s内的位移s2=vt1+ at21=1.1 m
则小物块通过的总位移s=s1+s2=2.1 m